今年以來,漯河市城鄉一體化示范區以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為切入點,結合“能力作風建設年”活動,推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與“五星”支部爭創深度融合,堅持問題導向,緊盯薄弱環節,在生態宜居建設上持續發力,讓群眾的家園更美麗,讓群眾的幸福感看得見、摸得著。
強化組織領導 責任“扛”起來
示范區成立以區黨工委書記張書民任組長,區黨工委副書記、管委會主任鈕盾任第一副組長的領導小組和相應工作專班,以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和爭創生態宜居村莊為抓手,印發了《示范區農村人居環境集中整治實施方案》和《關于爭創生態宜居村莊專項活動的通知》,堅持問題和整改導向,一周一通報、一月一觀摩排名的工作推進機制,每周暗訪督導,每月對黑龍潭鎮、姬石鎮工作推進情況進行綜合排名,對排名靠前的進行通報表揚,兌現獎補資金;對排名靠后的進行跟蹤指導,監督整改。
通過評比、表揚、獎勵等方式,激發出了群眾支持、參與人居環境整治和爭創生態宜居村莊的內生動力,引導群眾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,營造干凈整潔的村莊環境。
對標“六亂、六清”整治任務,示范區明確任務清單,強化責任落實,聯合做好督查暗訪工作,構建“橫到邊、縱到底”的網格化監管體系。目前,共下發督辦43期,現場交辦問題3698處,實現人居環境整治工作與爭創生態宜居村莊、文明城市創建等統籌部署、同步推進。
強化基礎保障 短板“補”起來
圍繞“一張藍圖繪到底、一根管子連到底、一把掃帚掃到底”的建設方案,示范區成功破解人居環境整治、農村基礎設施和生態宜居創建的三大難題,讓老百姓切實感受到創建帶來的變化。
按照“一把掃帚掃到底”的原則進行市場化運營,示范區每年列支財政預算1200萬元,引入第三方服務公司河南大德環??萍加邢薰?,通過建立數字化運營中心,實現了遠程管理、實時監控、動態指揮等,探索實踐的“戶分類、村收集、公司轉運、市處理”垃圾處理模式,實現全區27個村(社區)環衛保潔全覆蓋,徹底消除垃圾山、垃圾圍村等現象。
按照“一根管子接到底”的原則,結合實際情況,根據糞污集中收集處理模式,采取“水沖式廁所+污水管網+小型污水處理站+區域生態濕地”的戶用廁所改造模式,把農村廁所革命和污水治理兩大工程一同謀劃、一體實施。截至目前,已累計鋪設主污水管網71712米,新建污水處理站16座,新改戶廁6052戶,實現了農村生活污水的全收集、全處理,根本上解決了農村生活污水的出路問題。
按照“一張藍圖繪到底”的原則,堅持規劃先行和全覆蓋。創新采用EPC+O(施工設計運營總承包)模式,總投資3.94億元,委托專業設計團隊,按照“一村一策、一村一景”的原則,在村莊原有環境基礎上,逐村設計村莊整治方案,科學制定整治規劃,做到無規劃不建設、無設計不施工。共累計完成“三微”小園3162個,建設游園36個,種植喬灌木6萬余棵,實現景觀綠化面積約5萬平米。
強化模式創新 治理“抓”起來
爭創生態宜居村莊行動以來,示范區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,全區廣大黨員干部、村兩委班子、人民群眾凝聚起“當好領航員”“爭當示范者”“成為宣傳員”“我是主人翁”的合力和共識,立足于“六清、六亂”整治,積極發揮群眾的主體作用,把群眾嵌入到爭創生態宜居村莊的行動和成果鞏固的鏈條之中。
根據市里“1133”工作機制總體部署,示范區實施網格化管理模式,網格長統攬“六長”(路長、巷長、坑塘長、園長、田長、河長)做好村莊人居環境整治工作。同時,落實農戶“門前三包”制度、評星積分制度、環境衛生收費制度等,通過開展“四星、五星”街巷和“五美庭院”“好公婆”“好媳婦”等評選活動,充分調動群眾積極性,督促引領農戶做到門前無垃圾雜物、無私搭亂建、無亂堆亂放。
“我們把爭創生態宜居村莊作為檢驗基層黨組織組織力、凝聚力、戰斗力的主陣地,持續推動生態宜居村莊創建工作力度不減、標準不降、干勁不松,在狠抓重點任務、壓實主體責任、強化隊伍建設上下功夫,不斷提升群眾的幸福感、滿意度,以人居環境整治助推‘五星’支部高質量創建。”張書民說。
責編:瘦馬